7月15日上午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山南市区出发,沿雅鲁藏布江驱车向东,半小时后便到达了桑日县。
桑日,藏语“铜山”之意。这里虽然有丰富的铜矿、石灰石、大理石等资源,但早些年,在以农牧业为主、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山南地区,这些“宝藏”一直沉睡在地下。
转机发生在2003年。这一年,湖北开创产业援藏先河,一支36人的团队来到桑日县,克服高海拔、强紫外线等困难,突破资金短缺、物流不畅等局限,建设华新水泥(西藏)有限公司的首条生产线。
走进桑日县,一座依山而建的现代化水泥工厂映入眼帘。工厂内,三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行。据华新水泥(西藏)有限公司行政副总吴杨介绍,17年来,这座扎根雪域高原的湖北工厂,水泥年产量从30万吨壮大到260万吨,累计上交利税15亿元,带动周边800多名藏族同胞就业,不断为山南地方经济发展、群众脱贫致富注入生机。目前,工厂内的450多名工人,70%都是藏族同胞。
2018年,工厂三期工程投产,一次招聘了180多名藏族大学生,“90后”大学生卓玛是其中的一位。她从成都回到家乡,走上余热发电中控操作员的岗位。在家门口就业,不仅让她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,还拥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。“感谢湖北,感谢华新水泥。”她说,对于家乡的未来,她充满信心。
▲卓玛
▲强巴次仁
更明显的人生转折,发生在该公司原料车间主任强巴次仁的身上。
2009年以前,强巴次仁是一名“放羊娃”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,常年与十几只羊为伴,生活只能顾个温饱。
进入华新水泥之后,他从最基础的原料工人做起,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,努力学习技术,2010年升为班长、2013年升为主管、2016年升为车间主任。2012年,他的妻子索朗卓玛也来到工厂就业,通过培训成为一名化验员,夫妻俩如今的月收入加在一起,已超过两万元。
“家里盖了两层楼,买了车,女儿考进了重点高中。”强巴次仁说,从一名“放羊娃”变成工厂的车间主任,他亲身感受了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神奇。“湖北产业援藏带给我们的,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次觉醒。”
17年来,随着工厂一期、二期、三期的不断建成,一路之隔的冲达村也在悄然生变。2009年进入工厂的索朗扎西,见证了村里从30多户壮大到150多户的过程。
他告诉记者,十多年来,在工厂务工的农牧民纷纷把家搬过来,村里慢慢有了餐饮、住宿、货运等业态,一天比一天热闹,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“我2013年修了新房,2016年买了车,弟弟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。”索朗扎西说,生活富裕了,他计划着进行一次自驾游,最想去湖北看看。